本報訊(特約記者 李治軍 通訊員 宋喬飛)“濕地公園不僅處理了生活污水,美化了環境,也是我們茶余飯后溜達的好地方。”日前,在商南縣試馬鎮試馬街社區人工濕地公園,社區居民王根才欣喜地對筆者說。走進這個濕地公園,聽到污水經過處理流過地下通道發出的“嘩嘩”聲,看到綠草如茵,還有開著的鮮花,美好的感覺便溢滿心頭。
今年以來,商南縣把14件人大代表建議作為重要的民生實事,通過綜合施策、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予以辦理,打造生態美鄉村。
以點帶面,建設垃圾污水處理設施。以金絲峽鎮和金絲峽景區門戶區為樣板,實施了金絲峽鎮秋木溝垃圾熱解氣化廠、網格化監控平臺、人工濕地等建設。依靠科技支撐,依據不同類型的污染源,建設規模不等的污水處理設施。其中,在太子坪移民小區建設了占地2.5畝的人工濕地公園;在人口較為分散的臥龍谷、龍鳳灣等農莊修建了7個人工濕地,每個農莊的污水均得到凈化處理;對單家獨戶、農家樂,安裝了13臺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機,實現了零污染排放。依托帶動,該縣其他鎮辦和景區進一步配建配齊垃圾、污水處理設施和設備。
破解難題,實施環境治理示范項目。加強與省市相關部門的對接溝通,解決缺口資金、用地等難題,實施了投資1411萬元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項目。目前,金絲峽鎮秋木溝垃圾熱解氣化廠已通過驗收,運行正常,并已移交給鎮政府;趙川鎮前川社區、過風樓鎮耀嶺河村等8個人工濕地已全部動工,預計年底完成。
爭取資金,保障環衛設施正常運行。根據人大建議,該縣將農村環衛車輛運行經費、農村保潔員增補工資、年終考核以獎代補資金總計230萬元納入縣財政預算,并制定了相關設施運行的補助資金標準,積極爭取,落實資金保障。
強化管理,扎實開展環境衛生監管。按照“面上不見垃圾”“面上不見污水”要求,督促10個鎮辦開展環境衛生大清潔活動,縣上組織了2次專項整治,進行了3次督查督辦,重點對312國道、滬陜高速沿線的鎮辦環境衛生進行督查,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整改。在金絲峽、富水2個鎮開展農村環境衛生市場化試點,降低政府支出成本,提升服務效能,2018年將把兩個鎮的經驗在全縣推廣。
截至目前,商南縣農村環境整治先后投入5300萬元,新建垃圾堆放場25處、垃圾池499個、垃圾屋44間、人工濕地15個,農村環衛設施覆蓋達100%;3個鎮開展了垃圾無害化處置試點,聘用鎮村環境保潔人員503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