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通訊員 薛 源
石板房,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,在祖國的廣袤土地中少有分布,有的已殘缺衰敗成為歷史記憶,承載著鄉愁,有的仍住著人,生生不息。
商南縣十里坪鎮,地處秦嶺以南,此起彼伏的高山是這片土地的基本面貌。雖地處偏遠,卻資源富集,“魚、菜、茶、藥、菌”特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。大山孕育了這里勤勞質樸的人們,同樣也賦予了他們無窮的智慧和力量,生活在這里的老一輩人更是創造了長達百年房齡的石板房建筑奇跡。
初夏,駕車經過綿延曲折的盤山公路,來到十里坪鎮大竹園村,經過短暫的行程,在當地將石溝見到了素未謀面的石板房。與它對視的第一眼被深深震撼,遠超心中預想,因為它與傳統的鄉村民居建筑相比較是那么的與眾不同、別具一格,富有古老氣息。青色的石板,映著日光,魚鱗狀的堆疊于房頂之上……
這里的人家大多把房建于山腰之間,也有少部分建于平緩地帶,整體布局錯落有致,山上植被林密,竹林叢生,每戶房屋均為一層高平房,有的是獨家小院,用院墻遮擋,有的則是與鄰居緊緊相連。山下數畝良田已經鋪上一道道整齊劃一的翠綠色,馬鈴薯花、野菊花點綴其間。
要想了解石板房的故事,就必須拜訪這里的房主人,視線中,一位年長者正從地里干完農活,背著竹籠往家的方向走著。跟上那位年長者的腳步,我來到他的家中,屋舍整潔、熱情好客、善良淳樸是給我的第一印象。
年長者并未對陌生人的到來感到陌生,似乎已猜到我的來意,大概是前來了解石板房故事的人太多,已成了老解說員,熱情地端來板凳、茶水招待客人。在交談中,得知年長者名叫李付學,家中四輩人都在石板房中生活,是地道的原住民,組上共39戶,100多口人,老一輩傳下來的石板房是當地“房齡”最長的一棟,已有百年歷史。
石板房,最具古色、最神秘的便是那屋頂上的青石板,為何選用它來遮風擋雨、它從何處而來、又是怎樣堆疊于房頂卻不跌落,想必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,李大叔的耐心講解給出了答案。
時間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,李大叔的祖輩開始在此定居修建房屋,但那時的經濟、交通條件受制于大山,沒有四輪交通工具,更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的通村公路,人行、商品貨物流通只能依靠山間小路,采購磚瓦十分困難,建房自然只能就地取材。李大叔指向房屋背后那條已經被林木覆蓋,看不清印記的小路說著,祖輩正是從那里越過重重山嶺到達臨近的核桃坪村采購石板,石板由人工開采于堅硬的巖石層,對外少量出售。在那個年代,繩索也是一種稀缺的生活用具,建房者便用長樹枝代替繩索捆綁固定,完全依靠人力背回沉重的石板。
李大叔的家中至今保留著建房所用的一種老物件錐形錘子,只見他現場取來一塊兒石板數次用力敲擊,便鑿開了小孔,石板之所以堆疊于房梁之上卻不跌落,正是因為建房者用鐵釘穿過小孔將每一塊石板串聯固定,形成所見的魚鱗形狀,即便是歷經百年的風霜雨打也不松動,才造就了石板房這種獨特的建筑。
時代在變遷、村莊也不斷在發展,石板房里的人們雖然都用上了現代化的生產生活設備,但這一切并未打破村落的寧靜,青石板仍立于屋頂之上,保留著古香古色,召喚著遠道而來的人們感受它的古老氣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