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山陽縣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紀實
王昕 陳鋒
文明,是城鄉進步的標志;文明,是城鄉發展的靈魂;文明,是全面小康的基石。作為省級文明縣城和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山陽縣,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,將文明村鎮創建作為精神文化脫貧的重要抓手,扶貧先扶志(智)、脫貧先脫愚,全力解決好群眾精神層面的問題,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,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衡發展,激發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,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地處秦嶺南麓的山陽縣,是一個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土石山區縣,轄18個鎮辦,239個村(社區),46萬人。貧困村129個,貧困戶2.7萬戶9.3萬人,貧困發生率為22.27%。貧困程度深,致貧原因復雜。為了徹底解決廣大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保守、文明程度低、道德滑坡、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,山陽縣先后開展了精神文化脫貧、文明村鎮創建、“美麗鄉村·文明家園”建設和“三講三評三創”等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,全面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,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努力實現脫貧攻堅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贏。實施以獎代補投入機制促創建
清明節前夕,筆者一行走進全國文明村——山陽縣高壩店鎮石頭梁村,只見這里寬闊的水泥路通組入戶,整齊的行道樹成排成行。再看村前廣闊田野,萬物復蘇,草長鶯飛,生機盎然。引水溝渠四通八達,各類農作物綠油油、一片片,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而公路上人來車往,忙而有序,一幅幸福祥和、宜居宜業的安居樂業圖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,成為全縣文明村的先進典型。
山陽縣山大溝深,文化差異較大。近年來,在廣大農村不同程度出現了孝道文化缺失、家庭事務大操大辦、以當貧困戶為榮、坐等小康等不良現象。如何破解這個難題?山陽縣委、縣政府站在全面小康、撤縣設市的政治高度,審時度勢,將精神文化脫貧中的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納入脫貧攻堅總體規劃,制定出臺了《山陽縣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四年規劃(2017—2020)》,整合脫貧攻堅扶智、扶志工作合力,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力度,有效激發內生動力,力爭到2020年,全縣縣級以上文明村、文明鎮分別達到村鎮總數的50%以上,為全面脫貧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。
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是一項內容豐富、涉及面廣、群眾參與程度高的綜合性工作,該縣不斷創新創建投入機制、豐富創建載體、擴大群眾參與范圍,力求使創建工作成為一項改善農村環境、豐富農村文化、提高群眾文明程度、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。在創建過程中,采取“投、引、捐、集、融”等方式方法,從2017年起,凡是被命名表彰為縣級文明村的,縣財政為每個村預算“以獎代補”資金10萬元,通過這10萬元撬動社會資金、項目資金加大農村環境改善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。修訂完善了《山陽縣文明單位管理辦法》《山陽縣文明村鎮測評體系》,把創建文明村鎮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,增加內生動力和扶智、扶志在脫貧攻堅綜合考評中的權重。在文明村鎮創建中,突出抓好鄉風民風、人居環境和文化生活建設,著力提高農民素質,培養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、會管理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民。充分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干部、鄉村教師、退伍軍人、文化能人、返鄉創業人士等新鄉賢作用,傳播文明理念,培育文明新風。大力開展移風易俗、農村環境改善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,倡導科學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,破除陳規陋習。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和環境保護,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工作,守護綠水青山。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,拓展農業多種功能,促進農民就業增收,推動鄉風民風美起來、推動人居環境美起來、推動文化生活美起來,實現了村級領導班子好、道德風尚好、村容村貌好、科普文化好、基層民主好、綜合治理好、經濟發展好的“七好”文明村鎮,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漫川古鎮環境優美、群眾性文化活動好戲連臺;中村、銀花移民小區鱗次櫛比,秧歌、社火等特色民俗文化讓人流連忘返;王閻、延坪等比較偏遠的鎮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,人們閑暇時節聚集在一起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,在農村小舞臺上盡情展演自己的收獲和希望。過去一些盲目攀比、賭博酗酒的不良風氣變少了,人們外出打工或在家門口創業,有時間就自發地陪老人盡孝道、開展文體活動健身怡情、暢談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設想。
“三講三評三創”激發動力添活力
為凝聚廣大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,促進物質與精神雙脫貧,山陽縣在抓好精神文化脫貧、文明村鎮創建、“美麗鄉村·文明家園”建設、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基礎上,結合山陽縣實際,創新開展了“三講三評三創”主題實踐活動,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。深入開展講道德、講政策、講技術“三講”,開展身邊好人、脫貧典型、十星級文明戶評選“三評”,開展創建文明家庭、文明村鎮、“美麗鄉村·文明家園”示范點的“三講三評三創”主題實踐活動,培育新農民、倡導新民風、發展新文化,著力解決廣大群眾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內生動力不足問題,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,倡導樹立崇尚文明,見賢思齊之風,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。在“三講”活動中,積極組織開展講道德故事、講身邊好人故事、講先進典型故事,引導干部群眾學習道德模范、弘揚道德新風、推動道德實踐,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,將精神文化扶貧落到實處。持續開展“八個一批”扶貧政策“六進”活動,使惠民政策進村莊惠及千家萬戶,不斷增強扶貧政策的知曉率;通過舉辦“講習堂”、知識問答、演講比賽等方式,進一步增強干部群眾對“講政策有信念”的認同感。開展講技術培訓,提升群眾致富能力,組織專業人才深入村組、農戶,開展種植、養殖、加工、安全、創業等科技知識培訓,加大科技教育力度,拓寬科技教育范圍,創新科技教育方式,培養一批有文化、懂技術、會經營、能致富的新型農民,推動廣大農民依靠科技發家致富。在“三評”活動中,通過開展“好兒女、好婆媳、好夫妻”“好鄉賢”“最美人物”“道德模范”等評選活動,用“身邊人說身邊事,身邊事教育身邊人”,弘揚以德治家、文明立家、以廉守家、勤儉持家的良好風尚。大力開展脫貧致富好典型、脫貧致富好標兵、優秀支部書記、第一書記、駐村干部、幫扶干部等先進評選,凝聚脫貧攻堅精氣神、大力弘揚正能量。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,把農民組織起來、凝聚起來,實現自我教育、自我約束、自我提高。在“三創”活動中,通過文明家庭的創建,建設好家風,傳承好家訓。細化工作標準,穩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,構建城鄉聯創聯動格局,不斷提升全縣整體文明水平。深入推進“美麗鄉村·文明家園”和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,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,引導群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衡發展。
突出開展“十個一”文化活動,激發廣大群眾發展內生動力。堅持每村每月開展一次政策解讀活動,通過舉辦“新農民大課堂”“講習堂”等形式,深入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、黨的各項惠民政策以及有關法律法規,把黨的好政策送到千家萬戶、田間地頭。堅持每村每月開展一次技能培訓活動,結合村情實際,組織開展種植、養殖、加工、創業等科技知識培訓,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、講技術、懂技術、會經營、能致富的新型農民。堅持每村每季度開展一次先進人物事跡巡講活動,發揮老干部、老教師、鄉賢能人、文化骨干的作用,圍繞道德模范、身邊好人、脫貧標兵、致富能手等先進事跡,組織開展講道德故事、講身邊好人故事、講脫貧攻堅先進典型故事活動,引導群眾學先進、爭先進,全面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。堅持每村每季度開展一次文化惠民演出活動,充分挖掘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,創作編排富有地域特色的小品、小戲,并開展經常性的演出。同時,組織專業文藝演出團隊,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、送戲下鄉等活動,不斷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堅持每村每季度開展一次典型人物評選活動,深入開展優秀村黨支部書記、第一書記、駐村工作隊員、幫扶干部和脫貧示范戶、脫貧標兵、科技示范戶、道德模范、最美人物、五好文明家庭、十星級文明戶等各類評選表彰,并擇優推薦上報,縣上將適時舉辦脫貧攻堅“百佳先進典型”表彰,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凝聚正能量。堅持每村每季度開展一次道德評議會,深入開展以“群眾說、鄉賢論、榜上亮”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評議活動,對個別貧困戶“等靠要”“爭訪鬧”的現象進行專項評議,針對不講誠信、不守孝道、不夠友善等突出問題開展集中評議,圍繞當前社會存在的不良人情風、陳規陋習等開展廣泛評議,有效促進村民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提升。堅持每村制定一個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,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突出特色性、針對性、實用性、操作性和易懂易記易用易行的原則,起草修訂完善各村村規民約,教育引導群眾遵規守約。堅持每村建好管好用好一個愛心超市,以“獻愛心、促和諧、助脫貧”為主題,以弘揚中華民族“扶貧幫困、互助互濟、奉獻愛心”等傳統美德為根本,以營造“做好事、掙積分、當好人、有好報”的社會氛圍為目標,建好管好用好各貧困村的“愛心超市”,為貧困群眾提供更多便利,讓他們得到更多實惠。堅持每村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神文化脫貧檔案資料,結合各村實際,確定專人負責收集各項活動開展的過程資料、痕跡資料,確保精神文化脫貧行動過程扎實、結果真實。堅持每季度開展一次專項督查,將精神文化脫貧行動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,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實行問責,以強有力、嚴而實的督查考核,倒逼各項工作落到實處。
突出創建成效力促群眾得實惠
創建文明村鎮,如果讓群眾得不到實惠,他們會不認可、不配合、不參與。為了使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更具活力,讓群眾得到實惠,讓群眾自覺參與創建工作,山陽縣努力做到把“虛事”做實。充分與精準扶貧、基礎設施建設、產業發展、群眾文化、經濟發展結合起來,以建設清潔鄉村、生態鄉村、美麗鄉村為目標,實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程、生活污水治理工程、衛生改廁工程、綠色家園工程、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、特色產業培育工程、電網升級改造工程、道路暢通工程、危房改造工程,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環境美、風尚美、人文美、生活美的美麗鄉村,文明家園。著力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統籌農村文化服務設施陣地建設,建好管好用好農村文化服務中心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、農家書屋、鄉村學校少年宮等項目和陣地。把更多優秀的電影、戲曲、圖書、文藝演出送到廣大農村,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、均等化。投資45萬多元,為150個村通起了廣播,每天播放時間不低于半小時。為各村(社區)農家書屋配備圖書不少于3000冊,報刊20種以上,電子音像出版物不少于100張,堅持每天定時開放。2018年春節期間,縣委宣傳部積極向上級爭取,給山陽資助電視機1237臺,及時送到貧困戶家中,確保他們農閑時能看上電視,了解國家政策,豐富文化生活。大力促進一村一品建設,配合做好旅游、種植、養殖、農產品深加工等致富項目,為文明村鎮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。2017年度,所有縣級以上文明村培養、樹立致富能人5名以上,發展集體經濟2個以上,“三變”改革、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均處于全鎮前列。2017年度,全縣共建成“美麗鄉村·文明家園”建設示范村28個、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村16個,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廣場,建起了農村小戲臺,配齊了文化體育設施,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條件顯著改善。漫川關鎮前店子村突出鄉村旅游特色,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。法官鎮法官廟村結合地域特點,打造油菜花海,形成了獨特的田園風光。高壩店鎮雙寨村在發展中華蜂養殖產業助民增收的同時,將蜜蜂勤勞、協作、奉獻精神融入該村的村規民約中、厚植到群眾的思想根基里,打造了具有雙寨特色的文化品牌。小河口鎮結合本地特色,以“紅色旅游”為出發點,譜紅色新韻,創文明新村。同時,動員各級各類文明單位、縣內外各志愿團體優先結隊幫扶文明村,開展幫扶活動12次,捐助錢物150多萬元,開展文藝宣傳80場次、1.5萬多人次。
通過扎實有效的文明村鎮創建活動,山陽已創各級文明村64個,其中全國文明村1個、省級2個、市縣級61個。涌現出“中國好人”6人,陜西省道德模范4人,“陜西好人”12人,市縣道德模范68人。這些先進人物成了本村的道德標桿,引領著人們自覺見賢思齊,奉獻愛心,弘揚正能量,廣大農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。全面推進文明村鎮創建,使一個個村鎮的鄉風民風、人居環境、文化生活更美了,群眾的文明程度提高了,為建設“三強兩好”美麗幸福新山陽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