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瑩雪 任泊燾
“前兩天我把這個東西給你拍成張照片,放到我們本地灣網上店鋪里,有人問價格,1000塊錢賣不賣?……行,那我一會兒帶下去,在網上給賣了。”眼前這個正在跟貧困戶說話、張羅著替貧困戶在網上銷售工藝品的人叫張龍,是柞水縣委組織部選派到紅巖寺鎮本地灣村的第一書記。2016年2月到該村任第一書記后,他以真誠、熱情、務實、肯干的作風為貧困群眾制定精準幫扶措施,以扎根山村、情灑農家的韌勁兒帶領村兩委會成員和廣大群眾建公司、興產業、壯大集體經濟,為本地灣村闖出了一條長效致富路。
本地灣是柞水縣南部最偏遠的村子,這里山多地少,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大黑溝、小黑溝、谷子溝和307省道沿線,村中有貧困戶87戶290人,人口居住分散,基礎設施落后,經濟基礎薄弱,當地村民以前常戲稱本地灣村村容村貌臟亂差,出門行走黃泥巴,人均收入幾百元,十有八九沒錢花。為改變立地條件,村上建起了紅巖寺鎮最大的移民搬遷點,讓住在大山深處的群眾都搬出來。而如何讓這些搬出來的群眾穩得住、能致富,成了張龍最牽掛的事。經過多方走訪了解,張龍和村支部商議后,決定結合村情實際,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,在本地灣培育“三型”產業,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,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。
本地灣村發展中藥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他依托中藥材種植產業,采取“支部+‘三變’+紅岳藥材公司+貧困戶”模式,以紅岳藥材有限公司為主體,黨支部依托頤和專業合作社,大力發展蒼術、連翹,建設好小黑溝千畝連翹基地、大黑溝百畝蒼術基地和苗圃實驗基地三大基地,目前紅巖寺紅岳中藥材種植項目已全面完成,其中連翹種植面積1120畝,蒼術種植面積180畝,苗圃育苗蒼術6.5畝。公司在黨支部的指引下,發展有錘盒草、石茶、苦麻菜等投資小、見效快、市場需求量大的短期產業,通草等市場價格高、需求量大的中期產業和蒼術、連翹等長期產業。公司與72戶貧困戶簽訂種植協議,統一回收,確保群眾“近期增收有保障、遠期增收有潛力”,使群眾真正從脫貧項目的實施中得到實惠。
本地灣村移民搬遷點是陜南移民搬遷點中一個較大的安置點,擁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,他依托服務型產業,采取“支部+‘三變’+物業管理公司+貧困戶”模式,村委會以水磨坊物業有限公司為經營主體,結合本地灣移民集中的特點,注冊成立本地灣村農村淘寶電子商務公司,大力發展電商,擴大線上線下購銷規模;依托頤和專業合作社,建好移民社區工廠,成立紅岳藥材加工廠和惠民服飾加工廠,安排搬遷群眾200余人進廠務工,人均月增加收入2000多元,解決移民社區就業難的問題。剛搬到移民社小區的左自芳就是社區工廠的受益者之一。“我家情況不好,父母體弱多病,還有兩個上小學的娃,家里一直靠我丈夫在外打工維持生活,今年張書記他們在村上建起惠民服飾加工廠,給和我一樣在家帶娃的婦女創造了就業機會,我閑時在工廠上班,一月能賺個2000元錢,生活比以前寬裕了,日子也有奔頭了。”說起現在的日子,左字芳的臉上露出了笑容,神情中透著自信和滿足。“我家里有四口人,父親和我都是殘疾人,家里沒有勞動力,難以脫貧,張書記了解到我有做根雕的手藝,就叫我試著做,現在我做根雕一月能做一個大件或是兩個小件,月增收2000元左右,脫貧也有希望了。”本地灣村貧困戶陳敦余高興地說。
本地灣村谷子溝是當年紅二十五軍戰斗過的地方,張龍經過深入調研,決心依托旅游型產業,采取“支部+‘三變’+紅色旅游+貧困戶”模式,帶動群眾致富。他們決定由村支部牽頭謀劃,以本地灣谷子溝紅25軍革命遺址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為基礎,策劃紅色旅游開發項目,村集體以自然資源、基礎設施等資源折價參與股份并分紅,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,為貧困群眾找到長效致富路子。
在他的帶領下,村民發展產業積極性高了,產業發展見實效。預計今年村級經濟積累增長5萬元以上,貧困戶人均增收3600多元,參股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本地灣村被評為“市級‘三變’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示范村”“柞水縣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點”等,“黨支部+‘三變’改革+集體經濟+貧困戶”的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模式,有效提升了村支部堡壘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,實現了壯大村級經濟、助力脫貧攻堅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