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訊 (通訊員 陸 波)近年來,鎮安縣積極拓展以工代賑政策實施范圍,探索推行“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+勞務報酬發放+就業技能培訓+公益性崗位設置”的模式,推動以工代賑由“賑濟”向“振興”提檔升級,實現了群眾就業技能、務工收入、基礎改善、產業發展的同步提升,助力繪畫鄉村振興美好畫卷。
鎮安縣圍繞易地搬遷后續扶持、農村基礎設施、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,充分征求群眾意見,準確掌握勞動力情況、務工現狀、就業需求,通過勘測、審查、賦分評價,精準謀劃以工代賑項目。月河鎮西川村安置點道路改造提升項目是2023年全縣7個以工代賑項目之一,項目建設過程中,重點瞄準安置點群眾和低收入群體等,把以工代賑項目當作“練兵場”,用活施工場地、機械設備等,采取“培訓+上崗”的方式以工代訓,針對性開展勞動技能實操培訓,幫助務工群眾學技能、長本領。通過參與以工代賑工程建設,促使一批務工人員實現了從“短工”向“長工”、“普工”向“技工”的轉變。
鎮安縣通過探索推行“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+勞務報酬發放+就業技能培訓+公益性崗位設置”的模式,謀項目持續拓寬“賑”的渠道。同時,注重項目全過程質量效益監管,確保以工代賑項目順利實施和發揮良好的投資效益。2023年,全縣實施以工代賑項目7個,總投資2950萬元,硬化道路13.1公里,修建河堤0.35公里,完成安置點排水污水管道鋪設0.71公里,項目帶動群眾就地務工530人,發放勞務報酬760萬元,人均增收1.43萬元。隨著項目的實施,也推動了鎮村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和發展壯大。
此外,在保證足額支付群眾勞務報酬前提下,鎮安縣還以點帶面,鼓勵更多項目推廣以工代賑方式,充分挖掘工程項目用工潛力。2023年,引導其他領域采用以工代賑方式建設項目67個,投資5.8億元,帶動7850名群眾增加勞務收入6900多萬元。